西天中土
“西天中土”是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计划,旨在梳理、比照印中两国各自不同的现代性脉络,推动两国知识界与艺术界之间高层次的交流,促进两国社会思想与当代艺术的交织互动。自2010年起,已举办论坛、展览、影展、工作坊等各项学术活动百余场,出版书籍十余种。
缘起
当今的印度离我们既近且远,除了被西方传媒渲染的新兴经济的龙象之争和模糊偏见之外,印度不在一般国人的视野之内。印度咸称古国,但作为当代文明,一个甚至在现代西方思潮中举足轻重的印度学界,并不在普遍意识之中。作为人口的大国和现代国家,印度的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,作为中国近邻与久远的故交,印度早就应该被中国关注。但与印度交流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此,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、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。
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已逾一世纪,从革命到冷战到自由资本全球化,我们的道路一直摆脱不了欧美的世界想象,话语也固定在“东西”和“中西”之说法。无怪中国百年来的各种自强运动的结果,都脱不离西方制度的模式。作为典范的欧美,中国钦羡为“先进文化”——于今天的国情已不适宜无条件借鉴。但面对中国的历史资源时,我们又往往囿于欧美范式而无法善用。如何在冷战的两种西方历史计划以外找到中国的位置,如何发掘被欧美视野冷落的历史资源,就必须放眼其他的发展经验。如果要寻找在亚洲现代化道路上与中国采取截然另途,但依我们的“富强”尺度又是成就可观的例案,我们则无法不审视印度。
印度和中国在现代境遇中相遇,不独是现代西化大潮的因缘。远在西风东渐之前,中土唯一的一次文化大变革来自汉唐的佛教东渡。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源自西洋的现代革命的残酷惨烈,但其影响之深远,也要历数百年的反刍,直到宋代才被彻底消化,被纳入中华文化的主体。在百年西化的意识形态革命之后,再访天竺可以提醒中国自我改造的历史记忆,并提醒我们在想象世界版图的“西方”时,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“西天”。